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2008.04.20. 大道公生(農03/15)


保生大帝生日
今天(2008.04.20.)全家一起載小妹去台南,順道去拜拜,後來才知道,拜拜才是今天的重點,因為今天是保生大帝的生日。而我們常去拜的廟就是興濟宮,而興濟宮、大觀音亭比鄰而居且同列台南市三級古蹟,面向兩廟左手邊是大觀音亭,右手邊是興濟宮,去拜拜時好在人還沒很多,不然一定會被燻到流眼淚,廟外還有明華園的表演呢。

興濟宮 北區 / 三級古蹟

  位於舊時的鎮北坊大觀音亭右鄰(是左鄰吧?總之面向兩廟左手邊是大觀音亭,右手邊是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相傳是荷鄭時期或明永曆年間所建的台南興濟宮,被認為是本省建造最早的大道公廟。
歷史簡介:
  位於舊時的鎮北坊大觀音亭右鄰(?),主祀保生大帝,相傳是荷鄭時期或明永曆年間所建的台南興濟宮,被認為是本省建造最早的大道公廟。
  由於名稱上的不同,又叫真君廟或開山宮;不過一般都以頂大道公廟稱呼,以別於下大道公廟的良皇宮(位於臺南市府前路三四十號)。 保生大帝為閩南地區民間信仰中流傳廣佈的道家神明。    早在荷蘭人佔領台灣時期,因與漳泉人相互貿易,在臺南地區便有供奉。
  至鄭成功及其部將來臺,供奉逐漸增多。根據文獻記載,截至明鄭滅亡,台灣南部地區至少已有大道公廟七座以上。台灣劃歸清朝版圖以後,保生大帝的崇祀更多。康熙三十二年癸酉(西元一六九三年)興濟宮重修,並加建後堂。嘉慶二年丁巳西元一七九七年)台灣鎮總兵哈當阿、巡道劉大懿又率官民捐款修建。道光十一年辛卯(西元一八三一年)福建浙江水陸提督王得祿再率各部郊舖紳商加以修建,終於成為崴峨堂皇的廟貌。 保生大帝生時以醫術高明,道德高尚見稱;羽化後,又被奉為能治百病的醫神。清同治末年牡丹社事件發生,欽差大臣沈葆禎奉命處理台灣防務,開山撫番成為後期防務的重點。而開山撫番深入蠻荒,終日與獐痞為伍,官兵如遇疫病滋生,都要前來府城祈求保生大帝靈祐。欽差撫部更飭令地方官應於初一、十五拈香,春秋二季致祭,於是興濟宮香火鼎盛,竟成為府城最熱鬧的大道公廟。興濟宮自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創建以來,歷經三百多年歷史,主祀以醫道慈濟的保生大帝,又稱「真君廟」或「開山宮」、「頂大道公廟」,有別於「下大道公廟」的良皇宮(位於西門圓環)。
特色:
  興濟宮坐北朝南,與大觀音亭為鄰,面寬三開間深三進,由三川殿、龍虎井和拜亭、正殿、以及過水廊後方的後殿所組成,與大觀音亭共同位於一高起之基座上。廟前原有寬廣的前庭,道路開闢後,前殿以階梯與道路緊臨。廟角「憨番抬厝角」泥塑,大門口的石獅及門前單龍虛柱,都極為精美。正殿前雖有拜殿,卻與前殿結為一體,室內空間顯得陰森,無形中加強了保生大帝無上的威儀。
  興濟宮中的彩繪為府城名師陳壽彝之作,大門上繪秦叔寶、尉遲恭,畫中金金飾輪廓,線條突出,別具特色。建築特色→興濟宮殿宇一閩式木構磚造三開間三進式,座北朝南,由裝飾豐富的三川殿、龍虎井及拜庭、供奉保生大帝的正殿,及水廊後方的後殿組成,展現出道廟豪華、精心雕琢的特色,有別於隔壁的大觀音亭。 憨番抬厝角→三川門牆角有一對泥塑的「憨番抬厝角」,憨番身著鎧甲,單腳下跪成箭步姿,一手撐起牆頭,一手插腰,狀似輕鬆自然,十分有趣。
  【石獅】門口石獅是嘉慶、道光年間製作,雕刻生動 ,享有香火,嘴裡不時還可見信徒表慰勞的糕餅,左邊雄獅腳踏彩球,威風凜凜,右邊母獅腳護幼獅,溫柔慈祥。 龍柱→門前龍柱為同志年間作品,造形生動 ,龍爪分握元寶、寶珠、葫蘆、芭蕉扇、錢幣、琴、書、劍、靈芝等八寶,柱底並有「鯉魚躍龍門」的造型。 門神彩繪為府城名師陳壽彝之作品,不同於大觀音亭的佛教護法神,這裡所畫的門神是秦叔寶與尉遲恭,畫中以金線描繪輪廓,線條突出,風格獨特。側門的三十六將官,姿態、表情各異,頗有特色。廟壁石堵雕有麒麟,左踏葫蘆、犀角、筆碇,右踩琴、棋、書畫。正殿內設有「眼科」、「內科」、「小兒科外科」三個藥籤筒及一個運籤筒,供信徒問籤之用。在正殿保生大帝的神案下,設有「下壇將軍」虎爺的鎮護廟堂。

地址:台南市成功路八十六號



從民俗及神話故事角度來看,三十六將官就是玄天上帝抵押在保生大帝那商借寶劍的押品,所以目前可見的玄天上帝的造型總是手握寶劍,而大多數保生大帝只帶劍鞘並無佩劍 :)。另外,保生大帝還有一段與媽祖的民俗流傳,也就是「大道公風,媽祖婆雨」,這等下篇再談吧,看來今天是微風徐吹,應該是和解了吧 :D 而隔壁鄰居也就是觀音菩薩-大觀音亭,與興濟宮不同的是,大觀音亭是佛教廟宇而興濟宮是道教廟宇。

大觀音亭 北區 / 三級古蹟

  大觀音亭主祀觀世菩薩,或稱觀世音佛祖。觀音是法號,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音,而佛祖則是民間對佛的尊稱。另外,也有稱觀音媽、南海觀世音、聖宗古佛、妙善夫人、聖觀音等。大觀音亭位於興濟宮(頂大道公廟)右側,乃相對於清代小東門內的「小觀音亭」而稱。


歷史簡介:
  創建於明永曆三十二年(一六七八年),是府城內創建最早,規模最大,香火鼎盛的觀音廟。歷年來雖經過多次重修輿重建,廟址未曾變更。整座廟宇採坐北朝南,其分三進,前埕已闢為道路,以階梯連接前殿。前殿為三開間,左右次間外壁均已改變為現代材料。第二進為正殷,是供奉觀世音菩薩神像的地方,前有拜殿,因前殿與拜殿之間無中庭,所以兩殿實際上已合而為一了。大觀音亭因建造年代久遠,廟內現存古匾較多。例如;咸豐元年辛亥(西元一八五一年)台澎水陸掛印總兵官恒裕所貢獻的「善慈靈應」、同治元年壬戌(西元一八六二年)知台灣府事洪敏琛的「大觀在上」、光緒十八年庚寅(西元一八九0年)賀換花翎陞授基隆同知權知台灣府事桐城方祖蔭的「佛刀婆心」。另外,嘉慶二十年乙亥(西元一八一五年)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敬獻的楹聯一對、正殿內石柱珠、前殿凹壽壁上旗(祈)球(求)戟(吉)罊(慶)的泥塑等都是具有價值的古文物。    大觀音亭於明永曆32年(1678年)創建,廟前正對街巷舊稱觀音亭街,為府城中少見的參佛大道,可惜已於前年拓寬。大觀音亭歷代均有修楫,康熙三十二年、乾隆五十六、六十年、嘉慶二十年、道光十年、同治十年均曾整修,今貌為民國60年(西元 1971 年)所重修。


特色:
  為一磚牆木構造之閩式平房,座北朝南,由凹壽形的三川門、拜亭、龍虎井、正殿、過水廊及後殿所組成。觀音亭中主要供祀觀音大士、十八羅漢、三寶佛、月老、大聖爺等神像。本亭建築的最大特色,便是正殿前方的拜亭採取了不同一般構架的「抱廈」形式,可以看出大觀音亭之所以稱為「亭」的原因所在。 另外,廟中的石作、木作多是幾次重修時的故物,諸如神彝的几罩、格扇、木刻、石刻等常有佳作出現;彩繪和興濟宮一樣,亦是陳壽龕的作品,可惜大部分畫作皆因鼎盛的香火而遭油燻。大觀音亭保有重要文物甚多其中尤其是明永曆年間創廟時神祉塑像最為珍貴,如觀音大士,側身金飾,極為端重莊嚴。另外廟內存有古匾、對聯多幅。神龕前柱上由太子少保王得祿所題的「現月相珠瓔滿珞薰修三昧成摩地,湧金波寶網交羅超度重生出愛河」木牌對聯即是其中佳作之一。

地址:台南市成功路八十六號

以上資料擷取台南市政府網頁
旅遊相關資訊可以至台南市觀光旅遊網查詢

沒有留言: